广告
  • 观看记录
    • 关注公众号观影不迷路

    资讯 北京名媛,朋友圈真牛
    首页 资讯 娱乐新闻 北京名媛,朋友圈真牛

    北京名媛,朋友圈真牛

    在“时尚教母”宋怀桂的人生中,有太多值得被拎出来一一拆分的故事了。

    比如她的婚姻是中国第一桩涉外婚姻,她组织了中国第一支时装模特队,成为第一个外国服装品牌的代理,她还在北京崇文门经营了一家名叫马克西姆的法餐店。

   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这间餐厅被称为北京文艺圈的“一片绿洲”——

    姜文与刘晓庆连续几年在这里过生日;张艺谋常携巩俐出席餐厅派对;《末代皇帝》中的尊龙常来这里用餐;

    崔健在餐厅的舞台上第一次演唱了那首《一无所有》,而张国荣更是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个跨年夜。

    而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好友,宋怀桂。

    姜文曾评价宋怀桂为:“比爷们儿还爷们,我敬仰她。”

    而在这样的故事脉络下,人们对于宋怀桂的轮廓构建,不免倾向于一个雷厉风行、说话响亮、面容精致且瘦削的女性。

    实际上,宋怀桂长了一张娃娃脸,说话从来都是轻声细语,在女儿宋小虹的记忆中,无论工作再繁重,她也很少发脾气。

    这也似乎成为宋怀桂故事中最关键的内核——温柔的强悍与颠覆。

    50年代末,北京东城的大雅宝社区,搬来一对夫妻。

    丈夫叫做万曼,是保加利亚人,妻子宋怀桂则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名学生。

    每天一大早,宋怀桂总会穿着一条连衣裙,脚踩一双高跟鞋穿过胡同,每当这时,站在胡同口扫地的居民们常偷偷观看。

    大家觉得稀奇,毕竟他们从没见过这种中外结合的婚姻,实际上,宋怀桂与万曼的这段婚姻,确实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桩涉外婚姻。

    宋怀桂与丈夫万曼

    1937年,宋怀桂出生在北京,她的父亲宋荔泉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,曾在民国政府担任高级文官,母亲陈镜芳则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,后来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员。

    在那个年代,这样的家庭背景意味着,宋怀桂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与可能性,而在某种程度上,十几岁的宋怀桂确实也选择了一条并不好走的路。

    18岁那年,宋怀桂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,师从著名油画家董希文。

    宋怀桂

    彼时学校有许多外国留学生,宋怀桂因为英语好,被老师选中去帮助一名叫做万曼的保加利亚学生辅导功课,在接触中两人谈起恋爱。

    在当时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下,宋怀桂明白,这样的恋爱关系必定会被视为“异类”,所以每次见面,两人只能偷偷进行。

    那时他们还研发了一套“辫子暗号”——见面前,万曼会将时间与地点写在纸条上,塞到一个特定树洞中,宋怀桂看过后会将头发梳起来走到万曼面前,梳两根代表可以见面,梳一根则表示无法赴约。

    多年后,好友姜文还曾问宋怀桂,为什么总爱梳辫子,她说:“因为辫子能够传达许多信息”。

    宋怀桂与万曼

    但终究,这段恋情还是被身边人发现,意料之中的阻力开始出现在两人之间——保加利亚大使馆多次提醒万曼,不要和当地女子产生感情,而宋怀桂也收到了来自家人与身边人的劝阻,在学校里,甚至有人将此事上升到她的个人作风上。

    但对此,宋怀桂并不退缩:“我没有做错任何事情,因为并没有相关的法律禁止中国人和外国人结婚”。

    回头看,宋怀桂的这种性格,一方面是天生的傲气,另一方面或许也伴随着某些遗传的成分在——

    宋怀桂的母亲也是一位不愿意被世俗规定捆绑的女性,当年哥哥想将她嫁给一位陆军上将,但宋怀桂的母亲却因为不愿如此,在相亲的酒楼将桌子掀翻。

    多年后,她的女儿宋怀桂也做了一件类似“掀翻酒楼桌子”的事情。

    面对恋情阻力,宋怀桂选择了坚持。

    1956年,宋怀桂和万曼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礼堂里,完成了简单的婚礼,而这段婚姻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例涉外婚姻。

    宋怀桂与万曼

    结婚这年,宋怀桂19岁。而她坚持选择的这场婚姻,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她另一段人生的全新入口。

    在宋怀桂女儿宋小虹的记忆里,在自己成长过程中,母亲总会反复讲起当年离开中国时的场景。

    那是1958年,宋小虹出生第二年,宋怀桂与丈夫万曼决定离开中国,定居保加利亚。因为行李数量多,加之有太多大副画要带走,宋怀桂只好把宋小虹用布裹在两张画里,带上了飞机。

    万曼(右一)宋怀桂(右二)

    来到保加利亚后,宋怀桂进入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,继续自己的艺术学业。几年后,宋怀桂与万曼的儿子诞生,之后她又开始尝试成为演员。

    在那个年代,作为女性,宋怀桂的人生无疑是开阔的,她既没有因为婚姻放弃学业,也从未因为母亲这一身份而放弃工作。

    当然,思乡的情绪在所难免。

    身处异国,宋怀桂常会思念家人,在寄回家的信中,她总会在末尾写下一句:“如果下班回家不太劳累的话,请多多写信给我,哪怕几个简单的句子。”

    1974年的秋天,37岁的宋怀桂带着一对儿女回国探亲。此时距离她离开中国,已经过去整整16年。

    再回到从小生活的胡同,宋怀桂发现,自己家门的开口方向早已经发生改变,曾经一到秋季就开满门口的桂花树,也不知何时被砍掉,只留下光溜溜的几个树墩。

    走在在胡同里,宋怀桂与儿女的“怪异打扮”吸引来许多刚放学的学生——宋怀桂与女儿穿着嬉皮士的喇叭牛仔裤、紧身上衣,儿子的衣服上还别了很多徽章。

    这些学生纷纷围过来,不断打量着他们的装扮。

    宋怀桂旧照

    而因为漫长的分别,宋怀桂的母亲甚至没有在第一时间,认出自己的女儿——

    她从屋里走出,看到站在院子里的三个陌生人,转头埋怨丈夫:“睡觉也没关好门,还有几个外国人来咱们这边。”

    直到宋怀桂紧张地叫了一声:“妈妈”,母亲才惊觉,站在眼前的竟是自己阔别多年的女儿。

    离开北京那年,宋怀桂只有21岁,如今她已37岁,母亲也早已满头白发,在那个只能靠书信保持联络的年代,或许唯一不会改变的,正是那一声:“妈妈”。

    这次探亲之后,宋怀桂开始寻找一些可以回国工作的机会。

    1980年,在丈夫万曼的软雕塑作品展上,宋怀桂结识了一位重要的朋友——服装设计师皮尔·卡丹。

    宋怀桂与皮尔·卡丹

    彼时皮尔·卡丹正计划开拓中国的服装市场,而宋怀桂的文化背景与工作能力将他深深吸引,他曾如此形容宋怀桂:

    “你就算是把宋怀桂扔到沙漠里,她也能够学会仙人掌的语言”。

    之后,他邀请宋怀桂担任服装品牌皮尔·卡丹亚太地区的首席代表,负责开拓中国市场,并开启了两人长达数十年的合作。

    如此之下,43岁这年,宋怀桂回到中国,而关于她人生中最精彩的一部分,也从此刻开始。

    皮尔·卡丹交到宋怀桂手中的,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。

    在彼时的中国,时装与时尚还是两个鲜有人知的概念,那时大多数普通人穿的衣服颜色,不外乎“蓝绿黑”三色。

    皮尔·卡丹希望宋怀桂能够举办一次服装秀,向更多人普及时尚概念,同时他还希望这次大秀的服装模特都是中国青年。

    那时中国没有模特队,宋怀桂只能满大街寻找身高超过185cm的年轻人,最终,她找来28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,组成了中国第一支模特队。

    那时,这第一批模特有的是卖菜的、有的是在工厂烧砖的、有的则是在纺织部织地毯……每天下班后,他们都会先回家脱掉工装,换上西装,再来到宋怀桂租下的用于训练的大厅。

    皮尔·卡丹与中国模特

    而在之后长达几个月的训练过程中,这28名模特不断有人决定退出。

    一方面是因为训练的过程枯燥辛苦且没有报酬,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来自周围的声音。

    那时人们对于“时装模特”一词了解甚少,而在相对保守的环境下,大众对于“展示身体”这一行为的态度,并不算友好。

    对于这些,宋怀桂并不意外。

    在她最初寻找模特时,曾通过北影厂的熟人介绍,见到三位青年演员方舒、贡海斌以及尚未成名的张铁林。

    面对宋怀桂的邀请,张铁林与方舒几乎没有犹豫,就选择了拒绝,只有贡海斌决定留下。

    只不过,真正吸引贡海斌的并非这份工作,而是宋怀桂。

    见面那天,宋怀桂穿着一件黑色绒上衣,外披红色羊毛绒披肩,脚下还踩着一双细跟高跟鞋,贡海斌说:“整个北京城里,我都没见过这么精致的人。”

    也正是这份精致,让他决定信任宋怀桂。

    宋怀桂(左二)与模特队

    对于模特队里的女孩子们而言,宋怀桂不仅教会了她们如何成为一名模特,还让她们懂得了女性应有的精致与自信。

    毕竟宋怀桂就连口红,都会一天换三次——在年轻人面前淡一些,谈判时浓一些,晚宴的场合又是另一种。

    那时的中国商场并没有化妆品柜台,为了复刻宋怀桂的妆容,模特队里的女孩子们用烧黑的筷子描眉,将夹煤块用的火钳子烧热来烫头发,还会将黄瓜与西红柿切成片,贴满一脸当作面膜护肤。

    她们希望着有朝一日,自己也能够成为宋怀桂这样的女性。

    宋怀桂旧照

    1981年春天,第一场由中国模特表演的时装秀在民族文化宫举行,而此时,模特队已由最初的28人,缩减成了15人。

    在那天,表演大获成功,好评如潮。

    在宋怀桂的引领下,这些20岁左右的女孩子们,开始接触更为宽阔的世界。

    1985年,宋怀桂还带着十二位模特飞赴巴黎参加国际超模大赛。身处法国,女孩们穿着旗袍,手举着中国国旗,乘坐着敞篷车穿过了凯旋门。

    在法国的模特队

    似乎,宋怀桂种下的一些种子,开始发芽了。而与此同时,她栽种下的另一颗树苗,也开始渐渐长出了浓密的枝桠。

    1983年,一家名叫马克西姆的法式餐厅在北京崇文门开业,这家餐厅的投资者是皮尔·卡丹,而经理正是他的老搭档宋怀桂。

    店内的装修完全复刻了巴黎总店:来自日本的墙镜,来自法国的鸢尾花造型吊灯,来自苏格兰的地毯……

    而为了保证口味的正宗,餐厅不仅从法国请来厨师,就连使用的肉类蔬菜也都是从法国进口,在当年,马克西姆一炮而红,在开业当天,《新闻联播》还对其进行了报道。

    马克西姆餐厅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这间餐厅后来还成为许多电视剧的取景地,比如电视剧《金粉世家》就曾在这里进行过拍摄。

    作为一家合资企业,马克西姆是当时北京唯一一家能够制作纯正西餐的餐厅。

    因此,这里成为了许多外国人以及西方艺术家聚会的场所,也成为了许多导演与演员举办重要庆典的首选。

    每到了晚上,作为经理的宋怀桂便会穿着裙子出现在餐厅,与每一位宾客打招呼,轻柔地问对方:“你好吗?”

    宋怀桂旧照

    那时姜文二十多岁,刚拍完电影《芙蓉镇》与《红高粱》,正在和比自己大9岁的刘晓庆谈恋爱,连续几年,他都会在生日这天来马克西姆度过,他说:

    “马克西姆真的给我打开了很多眼界。”

    刘晓庆与姜文的旧照

    而对于女主人宋怀桂,姜问也评价颇高:“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、独特又仗义的朋友,这方面我是仰视她的,我觉得她比很多爷们做事儿还要爷们儿”。

    刘晓庆更是将马克西姆的成功归结于宋怀桂的魅力:“因为她,我们才喜欢马克西姆。”

    正在谈恋爱的张艺谋与巩俐,也常会出现在马克西姆餐厅,因为与宋怀桂私交甚好,偶尔两人还会去宋怀桂家聚会。

    巩俐(左二)张艺谋(左三)姜文(右二)宋怀桂(右一)在马克西姆餐厅

    张国荣每次来北京都会到马克西姆唱歌,2002年12月31日,他更是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个跨年夜。

    崔健(左一)与张国荣(左二)在马克西姆餐厅

    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也是马克西姆的常客。

    1986年,45岁的他在北京拍摄电影《末代皇帝》,工作间隙常会来餐厅吃饭,一来二去间,他和宋怀桂成为了好友。

    之后,他还特地邀请宋怀桂扮演电影中“隆裕太后”一角,原因是宋怀桂与他脑海中的“隆裕太后”简直如出一辙。

    《末代皇帝》中的宋怀桂(左二)

    似乎每一位与宋怀桂接触过的人,都能从她身上找到一些不同的魅力,有人觉得她像妈妈、像姐姐,有人则觉得她像好友,像妹妹。

    而对于演员尊龙而言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宋怀桂都像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家人。

    在拍摄《末代皇帝》时,宋怀桂与尊龙相识,因两人都不喜欢名利场,且对许多事情有着相同的见解,电影拍摄后,两人便成为了好友。

    因为宋怀桂大15岁,尊龙每次见面都会亲切地叫她姐姐,每次来到北京,他会将大部分时间花在马克西姆餐厅。

    宋怀桂(左二)与尊龙(右二)

    而尊龙在北京拍摄电影《蝴蝶君》时,宋怀桂更是一有空就会带着他最喜欢喝的粥去探班。因为自小漂泊且无父无母,像姐姐一般的宋怀桂成为了尊龙的依靠。

    尊龙曾对宋怀桂说:“姐,你就像那慈悲的观音菩萨,我就像你手里的水晶球,千万别放手,否则落地我就成了碎片。”

    多年后,女儿宋小虹回忆起尊龙,她说:“我妈妈很喜欢尊龙。可能因为尊龙是个‘有点怪’的人,他从小在香港学习京剧,后又去了美国,像是个没有家的流浪小孩。”

    宋怀桂与尊龙

    而如今,数十年过去,宋怀桂离世,尊龙隐世,属于他们的故事,被留在了那间如梦如幻的马克西姆餐厅之中。

    在马克西姆餐厅的中间,有一块可以被掀开的地毯。

    对于许多摇滚歌手而言,那块地毯如同一个开关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承载了他们的摇滚梦想。

    在90年代,北京城里流行着一句话——“摇滚并不接近人民,它只接近马克西姆”。

    那时,乐队现场演出的形式在中国尚且小众,要在北京寻找到一个专供乐队演出的场地,则更是难上加难。

    马克西姆餐厅是那时北京为数不多的,愿意为摇滚歌手提供表演舞台的餐厅。

    每周都会有一到两天,马克西姆餐厅会将中间的地毯掀开,搭建成一个小型舞台,邀请尚未出名的摇滚歌手来表演。

    而每次表演前,宋怀桂都会细心地派车去将歌手们接到店里,还会在结束后招待他们餐食——要知道,在那时北京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50块,而马克西姆餐厅一顿饭的人均消费则是200块。

    崔健在马克西姆

    歌手姜昕曾在自传《长发飞扬的日子》里将马克西姆描述为“中国摇滚乐的圣地”,那时她19岁,正在和窦唯恋爱,每次黑豹乐队在台上演出时,她总会坐在台下观看。

    汪峰、郑钧、唐朝乐队都曾在舞台上留下青涩稚嫩的20岁,张亚东与梁龙则将马克西姆视为他们留在北京的动力。

    被称为“中国摇滚教父”的崔健,更是在这个舞台上第一次演唱了《一无所有》,不过和其他人不同,崔健与马克西姆餐厅之间,还存在一段故事。

    崔健在马克西姆

    崔健与马克西姆餐厅的结缘,源于宋怀桂的女儿,宋小虹。

    1986年,跟随母亲定居中国的宋小虹,在一位摄影师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崔健。

    那年崔健25岁,正在北京歌舞团当小号手,在物质层面上,彼时的崔健并不富裕,他没有车也没有房,和父母、弟弟挤在一间两室一厅的房间里,一年到头总穿着一件军绿色的外套。

    但在精神层面,崔健却极为丰厚,他对于音乐的热爱与对梦想的追求打动了宋小虹。之后,她邀请崔健来到母亲的马克西姆餐厅演唱,在一来二去之间,两人成为了恋人。

    那时他们几乎天天见面,宋小虹也喜欢音乐,两人在一起约会的内容,通常就是守着一台录音机听磁带。

    因为出生后患上小儿麻痹,加之治疗不及时,宋小虹的腿脚不好,

    出国后,宋怀桂曾带她去了很多医院,但治疗成果并不明显。宋小虹与崔健相恋后,崔健又想方设法向周围人打听治疗方法,还请来中医与按摩师为她治疗。

    虽然依旧成效不大,但回忆起来,宋小虹说:“崔健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,看起来很冷淡,但对人其实特别热情。”

    两人的恋爱持续了三年,期间宋小虹还曾带着崔健与宋怀桂一同吃饭,对于崔健的音乐才华,宋怀桂十分欣赏。

    崔健与宋怀桂

    直到1989年,宋小虹的父亲患上癌症,看着日渐消瘦的父亲,她陷入情绪低谷,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与崔健见面。

    渐渐的,两人默认彼此已经分开,甚至没有进行正式的分手。

    对于恋情的终结,宋小虹归结于彼此追求的不同:“深入了解后,发现现实和幻想对不上号,一个人又不可能完全改变另一个人的生活,就这样不了了之。 ”

    而崔健则说:“我们两个人在表达节奏上不合拍。”

    马克西姆餐厅的摇滚乐依旧响亮,而宋小虹与崔健的浪漫爱情故事,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结束了。

    在女儿宋小虹的记忆里,宋怀桂从未在自己面前哭过,多年来,母亲的生活始终被工作严丝合缝地塞满,甚至从没有陪自己度过假:

    “每天她都要打很多通电话,见很多人,一直到很晚才回家,更没有周末的概念。”

    直到1989年,随着丈夫万曼去世,宋怀桂的人生像突然被踩下刹车,她高速前进的生活开始渐渐慢了下来。

    这一年,宋怀桂52岁。

    宋怀桂一家四口

    回头看,在宋怀桂与万曼长达33年的婚姻中,万曼始终给予她足够的尊重与疼爱,宋怀桂说:“我之所以能够向前走,是因为他的支持与鼓励。”

    丈夫的去世让宋怀桂泻下气来,随着女儿宋小虹结婚生子,她开始渐渐从工作中抽身出来。

    丈夫去世后,宋怀桂与女儿、外孙女一起住在北京,宋怀桂曾经形容那段状态为:

    “三代人、三个女人住在一起,说四国语言,请两个女管家,养两条狗,认很多干儿子。”

    宋怀桂旧照

    2006年,宋怀桂因身患癌症离世,在弥留之际,宋怀桂对儿女说的话依旧是:“我会渡过这个难关,你们不要再哭了。”

    哪怕到了最后一刻,宋怀桂依旧不认为自己会被轻易打倒,但属于她那段熠熠生辉且丰富多彩的人生,却还是迎来了终章。

    宋怀桂曾说:“有人说,做梦的人是疯子,但我认为,没梦的人才是疯子。”

    而在她长达69岁的人生中,实现了许多无法被复制的梦想——

    争取到中国第一桩涉外婚姻、在20岁时只身跟随丈夫出国生活、组建起中国第一支时装模特队、成为北京第一批法国餐厅老板。

    似乎无论将哪一段经历拿出来,都是一段精彩且富有时代色彩的故事,当然,个中辛苦或许也只有她本人知晓。

    但也或许,对于宋怀桂而言,那些时刻从来不算辛苦。

    宋怀桂旧照

    在宋怀桂去世后,崔健和其他朋友们在马克西姆给宋怀桂举办了一场送别派对。

    在这场派对上,大家放着歌、跳着舞,开启一瓶瓶香槟,一切都和过去的每个夜晚一样。

    似乎每个人都在等待着,宋怀桂再次从旋转楼梯上缓缓走下,微笑着对每个人问候,说出那句她总会说的话:

    “你好吗?”

    然后,灯光摇曳,歌声依旧,派对继续。


    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    上一篇
    被举国封杀13年,她居然还能翻身?
    下一篇
    贾乃亮感染新冠仍直播,39.5度烧了三天,一旁助理不怕感染未戴口罩

    评论

    共 0 条评论